貓貓街鎮位于武定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在武定縣境內的最大支流勐果河上游,永武高速公路橫穿境內7個村委會,57個村民小組,交通便捷。貓街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159個村民小組,234個自然村,有6380戶,26046人??側丝谥?,少數民族人口16904人,占總人口的64.9%,是彝族聚居地區,至今仍保留有濃郁的彝族風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技能以及習俗的總結,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的文化資源,既是民族多樣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和祖國統一的基礎,對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武定彝族羅婺地區傳統節日眾多,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火把節,其次有二月八、三月三、正月十五等。彝族人民擅長歌舞,羅婺地區所有歷史、神話、傳說、故事、史詩、習俗等都有相應的歌謠,并伴之以舞蹈。

其特色舞蹈要數跌腳舞,每逢節日或娶媳嫁女的喜慶日子,在村落集中的地方,只要笛子、三弦一響,無須召喚,人們就會隨之起舞,舞者不限,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幾百、甚至上千人。跌腳的時候,人們圍著篝火,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男的或彈弦子,或吹竹笛,女的歌唱,有節奏的運步跌腳,參舞者有小至七八歲的兒童,老到年逾花甲的長者,有的年輕父母甚至背著小孩上場,到了這種場合,真可謂“笛子響,腳板癢”。跌腳舞分“一邊一腳”至“十二腳”,“單穿花”至“八腳穿花”,以及“公雞啄架”、“馬四蹄”、“趕跌”、“轉跌”、“背靠跌”、“交叉跌”等20多種套路,加上笛子、小三弦等伴奏,顯得活潑熱情,粗獷豪放,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

農歷三月十三,武定縣貓街鎮爛泥箐村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三月十三馬纓花會”,活動中有隆重的“祭山”儀式,彝族同胞在祭臺上擺放好獻山神座和獻山神,然后由長老技師口念獻山經圍著獻山神座和獻山神邊走邊祭,這是彝家兒女祈求諸神,管好大自然中的一切飛禽走獸,山妖水怪及各種害蟲,在本年之內,不來危害百姓的莊稼、百姓飼養的六畜,保佑人們六畜興旺,五谷封登。祭山儀式結束后,彝族同胞們分別登臺表演了彝族舞蹈、合唱等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的文藝節目,生動形象的展現彝族同胞,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民族團結、共建和諧小康社會的精神風貌,讓老而獨具魅力的彝族風情代代傳承。

貓街鎮著重宣傳本土彝族文化,著力打造彝族文化旅游鄉鎮,舉辦過“武定縣貓街鎮千人酒歌跌腳會”,向人民群眾敬獻了道道文化大餐、視覺盛宴。極大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了民族力量、弘揚了民族文化、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與繁榮發展,正月十五千人酒歌跌腳會也成功申報了縣級傳統民俗項。每年一屆的正月十五千人酒歌跌腳會,已經成為貓街鎮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文化品牌。

彝族服飾文化也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彝族乃蘇支系紅彝人傳說是大理王族繡女的后代,紅彝女大多擅長刺繡。其服飾的基調是藍底紅花,全身上下都繡以各種各樣的紅花圖案,色彩明艷奪目,因此而得名。

貓街鎮彝繡協會成立以來,會員由最初的120人,發展到現在的1300余人,她們從小熱愛并制作彝繡。協會成員中,有擅長剪紙和制作古老花樣的,有負責傳授古老的火草制作工藝和手工服飾制作的,很好地保存了上千種傳統彝繡圖案和古老的火草制作工藝。通過采取“企業+經濟人+協會+農戶”的形式。不斷擴大生產加工銷售規模。大大提高了刺繡婦女進入市場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彝族刺繡產業逐步成為貓街鎮農村婦女致富增收的新亮點。
近年來,為了充分調動貓街各族人民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深,與名族特色融和發展,貓街鎮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發展,社會各階層也相當關注和支持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調動各族人民積極參與,更好的發揮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促進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稿:王紹昌 編輯:葉宏友)